
中医中酒的作用
中医中酒的作用,中国酒是一种养生酒,以纯粮酒为关键原材料,酒文化在中国是非常流行的,对人体也有一种养生的作用,酒很多人非常喜欢酒,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古巴与中医中酒的作用吧。
中医中酒的作用1中医跟酒的关系特别密切。酒问世之前,人们得了病,往往求“巫”以治。后来,随着中医药的发展,酒才渐次退而成为中药的辅料。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里有过这样的句子:“自古圣人之作汤 液醪醴,以为备耳”,从这句话可以看出,酒这种发酵的制品,就是最早的中药。
说起酒文化,中国人喝酒的历史源远流长。无论古今,每逢大事,中国人的餐桌上必然少不了酒!众所周知我国早期,酒作为药物的一种被使用。到后来,直接将药物浸泡在酒水之中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。而药酒在我国每一个朝代,都得到有效的发展。
中医跟酒的关系特别密切。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,有“医源于酒”之说。“医”字正体字写作“醫”,下半部分的“酉”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,而且酒 本身就是一味中药,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品之一,中医用酒治病的历史也非常悠久。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里有过这样的句子:“自古圣人之作汤 液醪醴,以为备耳”,从这句话可以看出,酒这种发酵的制品,就是最早的中药。
酒问世之前,人们得了病,往往求“巫”以治。由于酒的酿造和饮用,我们的先祖发现这种液体能通血脉、散湿气、温肠胃、御风寒,还能开胃下食、除风下 气,乃至止腰膝疼痛 ……此处隐藏1460个字……利胜大队姚金秀,患心动悸,脉结代。我用炙甘草汤方,起先数诊未嘱加酒,而效不显,后再诊时嘱其煎药时一定要加酒,服后效显著,这就说明了经方组合之严谨,用药配伍之精当,而如果本方不加酒煎,疗效虽然也有,但比较慢。
适当地选择运用,不可拘泥
再有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载:“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汤主之。若其人内有久寒者,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”。此方加清酒同煎者,以其助诸药活血而散久寒也。又如《金匮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》说:“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短气,寸口脉沉而迟,关上小紧数,括蒌薤自白酒汤主之。”“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。”以上二方,均以白酒为药,方中所称之白酒,据《千金方》《外台秘要》谓:“白酒即米酒之初熟者”,米酒即今之醪糟。现市上所售之白酒,也称烧酒,但在临床运用上很不一致,有用高梁酒的,有用绍兴酒的。但在用途上,应根据病情、体质、天性等不同情况适当地选择运用,不可拘泥。
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
余在学医时,跟随老师临证见习时,一日曾遇一老年患者,突患胸闷心痛剧烈,短气不得卧,头汗淋漓,手足发冷,病势急重。按其脉象沉紧,舌苔自腻,老师即问患者平素会饮酒否?曰:“会”。
老师随即处方以瓜蒌六钱、薤白四钱,半夏三钱、淡附片五分、干姜五分、白酒四两,嘱其家属加水适量速煎予服,并教导我说:此即《金匮要略》所载之胸痹心痛证也。
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。而其中白酒为必用之药,因为酒性大热,能通血脉,并助药力,血脉通畅,通则不痛矣。翌日,其家属又邀复诊,云服药后心痛渐止,昨夜已能安卧,要求再去复诊。
以此,我益信老师熟究经方,深悟仲景配方用药之精超也。